感謝朋友的提醒,讓我有機會在台北機廠變身為鐵道博物館員區籌備小組之後可以再度進來此參觀。跟朋友一起報名1月6日早上的場次。先在門口拍張改版後的照片,可以看到利用枕木跟碎石妝點的招牌。
在門口經過工作人員確認名單之後我們先到小禮堂稍微休息,先看看在小禮堂中展出的奕代流傳臺北機廠願景展
可以看到主辦單位跟協辦單位等資訊,有看到熟悉的單位。
這個展覽文字資料頗多,如果你有興趣詳讀這些內容,可以撥空報名導覽活動就可以來這裡看看。
有關臺北機廠的一些歷史沿革,考古資料頗多。
在文化部有成立文資局,希望這樣會對全國的古蹟有所助益。我們也可以藉由一些公民活動來幫助大家更加認識這些古蹟或是一些需要知道的歷史。
借鏡他人可以看到取自於德國的的鐵道博物館概念。
還有借鏡捷克的經驗。著墨比較多。
您看看篇幅有比德國多喔。
現場可以看到好久以前台北機廠的模型。
負責主講的志工伯伯。
在小禮堂進行講解完畢之後,大家進場區都要配戴參觀證跟安全帽。
一出門就在門口看看這個每天簽到的小亭子,這還是用鐵軌剩下的材料搭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小車站的影子。
繼續散步,換個場地介紹有關台灣鐵軌有兩種型態的狀況。
右轉沿著白色的標線內圍走,可以看到旁邊的建築物都是二樓,可以明顯看到原來應該是一層樓,這是日據時代蓋的,挑高比較高喔。
來到總辦公室,當時的廠長室,一旁可以看到解說牌還有印章。
這個印章我第一次看到,很別緻,看起來也有一段時間。
總辦公室的衣帽架,日本人很在乎這些禮節,所以都有衣帽間。
現場已經看不到需要維修或是處理的火車,現場空空的。
繼續散步來到組立工場。
還可以看到剛剛來台灣的日本臥舖車。
換個角度看看工場,這裡比較多東西可以看,注意看,工場挑高很高。
到處可以看到有關安全的規範,嚴禁煙火。
繼續繼續在園區散步,來到靠近鍋爐的地方,中間會路過火車車軌。
一旁可以看到連工具都要定位在固定的場所。避免工具亂放造成找不到或是其他人跌倒等意外。
場區裡面的小水池,員工進行改造,原來真的有火車在跑,後來經過颱風損壞之後就棄置。
最後來到員工的浴室,超級大又特殊的場景。其實都是配合當時園區裡面將近兩千員工的需求。
細數這不知道是我第幾次來到台北機廠,每次都有不一樣的發現。古蹟可以怎樣活化?你想知道我們想要怎樣的鐵道博物館嗎?
https://event.culture.tw/TRW (活動報名網址)
https://flic.kr/s/aHskuaRZAh (更多參觀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