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來到臺北當代藝術館,最近看到朋友連番造訪,我也來好奇一下。星期天的下午進場吹冷氣看展覽。
主要是這個查無此人的特展,也稱之為小花計畫展,展期到7/7還很久。
剛進來發現動線變了,要右轉商品區跟售票區,然後寄物區在更右邊的房間裡。寄物空間有各種大小,主要是大於A4得包包跟提袋都要寄放。
在一些文宣品的地方看到有尋寶的活動,可是要下載app我就發懶。
商品區可以先看看查無此人的周邊商品,有糖果、提袋跟鑰匙圈三種。
商品不能隨意碰觸,想看可以找服務人員。一旁還有糖果的實品陳列。
還沒進展間前可以看到被粉刷成紅色的區間,這裡有兩個螢幕不斷輪播拍攝的錄影,這是藝術家跟三位館員合作的作品。想聽他們唱歌可以拿起耳機聆聽,也可以跟著唱歌,請拿另外一台螢幕的麥克風。這個主題跟聲音有關係的作品。
陳列在窗台上的這些木槌都是建成國中的學生用來敲打掛在鐘塔上的銅鐘的槌子,各有不一樣的布條捆在握把上。
一樓最後一個展間是藝術家利用整修館內剩餘的廢料進行抗議樂器的製作。每一個都可以拿起來把玩,也可以跟當代館借用參加抗議活動用。
策展人方序中最近好忙喔。這是他已經進行多年的小花計畫,用來記錄逐漸消失的一些場景。原先是家鄉的一些環境。今年的主題是「家」。
大家熟悉的台鐵自動售票機的畫面。現在已經逐漸消失,因為都用悠遊卡或是其他票卷取代。
二樓第一間可以看到家鄉裡工作的男子用五台投影機每台三格畫面呈現想表達的部分。歌曲是跟林強先生合作的部分。
第二間展館比較特別,也很多人來訪,因為這場的藝術家跟五月天的阿信合作,明和電機:藝術家製作了下面圖片裡面六種不一樣的樂器,利用此樂器彈奏樂曲。所以這首曲子只能在這個場域聽到。
第三間特別的是放置很多懶骨頭,然後有將近10個耳機可以除了視覺的部分可以聽到創作的部分,畫面是藝術家的作品,場景在很多城市的港口,音樂是家家。
二樓的大展間同時陳列好多作品,這個門上有個攝影機。大家都很高興的在自拍。
這個展件比較特別放置在冷藏箱裡。這是在冷藏箱上頭的木材投影。
走道上這台收音機是我的許多朋友特地來的原因,因為這件是劉若英講去年的巡迴演唱會時出門48小時,可是她現在還是後悔,想要帶著他一起出門。一樣的是對於「家」的概念。
這個是李英宏跟紙紮的新興糊紙文化合作,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傳統。
關於小花計畫展裡面「我最不想消失的是。。。」你對於這樣的問句有怎樣不一樣的想法?是否可以馬上處理?立即去做。
來到一樓後面可以看到比較特殊的展覽,主題是有關政治犯的一些關連。
現場可以預購會場專輯,一張450。
http://www.mocataipei.org.tw/index.php/2012-01-12-03-36-46/current-exhibitions/2816-where-have-all-the-flowers-gone-these-flowers-musical-memory-art-exhib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