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晚上的電影約,來到會場可以看到特別設計過的海報,今天要看的是「光計畫」還由導演許明淳先生親自出席講座。
如果你還沒看過這部片請先看一下預告片。
更長的正式版預告片。
還有導演的訪問記錄
這天台北市因為疫情所以很多政策變化,現場出席的學生不多,我們一起看完影片之後由歷史系的老師介紹今天的貴賓許明淳先生。許先生提到簡報檔有關光計畫-歷史的告解室-光未及之處,藏了什麼?這是2020年12月首映,事實上這是2015年開始的計畫。監製李崗說要拍,當時可以看到的資料瀧山和已經100歲。所以立馬訂機票去日本採訪。這是一個尋找1920年的歷史,雖然說當時曾說不碰歷史,再碰就斷手斷腳,之前拍霧峰林家的故事看過程真的很重要。故事中有關白團、馬習會等等反攻大陸的想法。
「我」是誰?光未及之處,藏了什麼?
給了一張照片,照片中有五個人當年去美國出差拍記錄片的組成,這個我是個集合名詞,年紀是20-40歲。我們另外有一組歷史研究組,都是歷史科系背景。為何旁白的時候有第一人稱的概念?
片中「白團」所佔的比例主要在前面跟比較後面的部分。利用章節化的分主題來探討。
有關兩個名字這是白團在台灣的化名,所以照片裡的人在照片後面都有正式的日文名字跟中文名字。在國防部內部指稱白教官。
至於片中稱蔣介石是否有帶貶意?經查證介石、中正均來自易經。
林孝庭博士為胡佛主任,可以看到蔣經國日記,當時為了看這些日記我們也花了很多精神,因未及使你已經可以進去紀念館可以調閱日記,可是你所有的電子器材都不能帶,館方給你稿紙跟鉛筆,如此而已。所以對面跟國內都有團隊將日記給抄回來進行研究。
有關蔣介石日記與「雪恥」的關連,寫日記57年,在戶梶金次郎(鍾大均)日記(1951-1965)首次出現「光計畫」的字眼。至於片中選擇受訪者的標準為何?其實我們沒有政治光譜,畢竟我們都沒有壓力,可是受訪這都有諸多考量。讓大家猜猜藍綠之間那邊比較好約?
片中聯合國表決經過(重要問題案)這段花了一些功夫跟預算。因為我們來到紐約的聯合國大樓可是進不去,不是因為台胞證,據說可能跟管理的人員有關。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原則。不是各自表達一個中國的涵意。陳明通、黃坤輝、辜汪會談、香港會談等。
片中陳香梅說到作美國的敵人很容易,當朋友很難。
QA時間
Q1:如何看財經新聞看待台灣的角色?
A1:朝向光的方向,其實沒有見到光的地方也是存在的。
Q2: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
特別放海協會的函文。
我想看過之後似乎需要在多看幾次,瞭解這些年的過程。你無法瞭解知道對岸在想啥,可是總要知道跑來台灣的我們當年還有這些我們不知道的故事,還有好多教官擬定的很多政策也奠定了台灣這些年的軍事管理以及反攻復國的概念。 如果你還想看可以聯繫發行單位購買公播版也可以聯繫導演一起來討論。需要比較多時間一起看片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