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影展這學期第二場排的時間比較晚,幾乎就在期末考前,這天看的一樣是國片「引爆點」,我先前已經在MOD看過,可是今天有導演的映後座談會,所以下班時候再度來到教室跟大家一起再看一次。在教室看的時候覺得投影的效果真的不太好,電視的畫質可以讓我們看出這樣製作的規模。
電影放映完畢後導演跟編劇太太一起上台幫大家稍微介紹一下引爆點這部電影由開始構想到拍攝完成的一些過程。
莊導是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碩士,當時是因為媒體報導大陸有發光的豬肉,反映出當地的環境以及用藥的問題。
劇本設定以法醫為主角,而且是男性,檢察官為女生,2013年金馬獎創投有入選前25之一。那時候委員有陳國富跟杜琪峰
為了可以找資金還找藝術家幫忙把劇本的一些場景給畫出來,故事背景設定在背山面海的小港口,後來在高雄的彌陀鄉找到適合的地方。 劇中的工廠都是後製補上。至於解剖室是在宜蘭搭景拍攝。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電影那請先看看預告片。
有關導演跟編劇兩位的訪談
稍微記錄當天的一些QA:
Q1:謝謝導演,想詢問在電影中最後一幕想表達的意義?
A1:一般來講企業跟各界都有相當好的關係,所以最後一幕工廠復工記者會上媒體特別將董事長的事跡敗露,由檢調到現場請董事長到警察局配合調查,可以稍微壓下企業的污染環境的態度。
Q2:想詢問導演有關金檢的結局在劇本一開始就已經設定好?
A2:有關引爆點從開始構想到開拍上市經歷了5年,有關英雄救美或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其實都不可能。在劇本編寫的時候有特別去訪問的一些女性的檢察官,她們對於社會上給予的責任以及工作上的實況真的很複雜。都需要跟當地的警察還有一些地方人士交流。
Q3:請問導演為何這部戲的結局不是happy end?對於票房的影響?
A3:電影的製作費用3900W,因為導演任性,心裡想或許我就只有這一部電影,所以想要傳達自己想要的結局。
Q4:為何最後一幕吳慷仁的多元情緒變化?
A4:有關這一幕拍了兩次,第一次在台中拍的時候因為遇到下班時段,路況不好,所以吳慷仁自己說要重拍,導演緊張,因為每天都有進度,監製很緊張,每天都好幾十萬在跑,後來第二場戲,有路線場勘,在一大早一次完成。想看到這一段的演出請看電影。
Q5:請分享導跟編的心路歷程。
A5:如果大家有想要走這條路一定要找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寫劇本參加比賽,以我自己而言大學是物理系,在新竹工作,後來畢業在Philip工作了半年存錢到台北,插班文化戲劇系影劇組,在校時候都製作短片參加比賽,我們在2008年海角七號16厘米的底片貴後來才念專業的電影製作。
Q6:有關「環境議題」報導者有關台塑石化的未來。
A6:根據中南部的田野調查,去年上映之後有觀眾說外婆家住在麥寮,以前農業跟漁業沒有現在這莫糟,產量跟產值都不好,可是企業有在鼓勵轉型有提升企業的形象。導演提到當地居民沒有反商,教育大家用環保概念過生活,也要求企業注重環保議題,工廠vs.天然環境,矛盾。
Q7:片名從「阿海」到「引爆點」的過程。
A7:這個真的是商業考量,讓阿海變成隱性主角,一具屍體,妻子詐保,提到彌陀鄉的居民很熱情,每天都在說阿海劇組來了。
劇中的藍色發光腎臟似乎跟學理上有些出入,拍攝的場景遍及全省,工廠的老闆驅車進公司的場景是在南港工業園區的大樓。還可以看到台北市的高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