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路過羅斯福路上的台電大樓,從以前就知道有一些小展覽在此舉辦在2016年台北設計之都之後一旁的副樓開放對外所以開始友人文藝廊,因為開放時間大多是上班,趁著暑假的空檔來看看展覽。
這次的主題「新存在-循環製造」討論有關台電在生產傳輸電力之外衍生的週邊設備如何藉由創新等再利用。展期將近兩個月,我最後一天才來看展:)。
面對民眾服務的這一側可以看到台電文創的作品陳列在透明的玻璃櫃中。
先看展,這個有著台電字樣的霓虹燈好搶眼,後面的許多礙子也很盡責的擔任起背景的角色。
迎面而來可以看到比較大規模的陳列是這些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可以看到的電力設施。你說你沒看過?如果是住在公寓大樓可能就是在地下室,如果是鄉下那就會在路邊的變電箱或是高塔變電箱等。車行在高速公路上可以看到很多高壓變電箱、電線上很多調整的絕緣礙子。
為了保護展館的地面還用棧板陳列。
各式各樣的礙子,這些都是已經退役的零件。可以看到顏色大小形狀都不太一樣。
讓我們一路看下去有關這個展覽的緣起以及期許等。
有關這次展覽的執行策展單位,哇有自己的文創。還有衍像設計實驗室那個照片的背景會不會太酷?
展覽中用到的一些元素各存在於台電哪些單位裡,主要可以看到都放置在基隆水南洞材料倉庫。
有電箱、回收帆布、桿牌等。
還有來自日月潭發電廠的底泥
在木柵還有實驗基地
現場有實驗基地的小模型
展間沒有很大,可是有把想要表達的部分給呈現出來。像現場就有辦講座我當然沒有參加。
這個電線桿的身份證有時候會是在山中迷路的指標之一。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
怎樣再利用這些已經不能使用的周邊物件?
像是底泥可以藉由混合其他的礦物進行燒結。
牆壁上陳列了將近百種的不同配方搭配溫度的燒製成品。還用電的符號喔。
另外的一種再利用,利用灰燼配合其他礦物燒成杯墊至於杯墊上的文字跟圖案竟然就取人孔蓋的圖案。
你後悔沒來逛過嗎?我想應該還有機會,請關注台電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