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期兩次的影展座談會在今天看「地球迷航」,之前看到黃子佼推薦,這次又是導演親自到場分享期待有不一樣的火花。
下不停的雨勢沒有阻擋我們前往參加活動的想法,來到會場可以看到工作人員忙碌著。快速的簽名,掃條碼之後入座準備開始看片。這是林正盛導演的紀錄片,跟以往的劇情片不一樣。
今天的主持人為特教系胡心慈老師擔任?一開場有先歡迎導演,並讓片後的感謝名單繼續跑,因為這部紀錄片因為這莫多人的小額捐款才能完成。
主持人問:這次拍攝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導演:如何起心動念要拍這4位?
回答:紀錄片根據情片的不同,劇情片需要有人設、場景、美術等大工程,紀錄片為真的生活,不管有多偉大的想法但是後要回過頭看到片中主角門的隱私和生活,需要感受以及陪伴、耐心等等。我是因為片中的韓老師才認識這些自閉症的小朋友,剛認識的時候不知道如何溝通,後來建立若有似無的關係,小朋友會稱林大哥或是正盛哥哥等才有開拍的念頭,希望看過紀錄片的人有更多對自閉症的認識。
主持人:投影片分享,主題:青春正盛,檢視林正盛導演近期的一些作品,怕在現場的其他同學不認識林導演。提到雙殊跟雙特的孩子,臺灣對於這些孩子的教育跟協助有進步。提到李柏毅的作品經過世界巡迴之後現在捐贈給特教系,放置在特教系一樓,學生很喜歡在小屋子裡面分組討論。周于翔的書法以及提到後來到對岸發展。
Q2:為何這次的紀錄片有這樣的人物安排?
A2:有關這次的紀錄片一共有1000多小時的帶子,拍攝的人物有6-7人,因為只能剪出2小時所以選出4人。怎樣找到屬於紀錄片的節奏跟前後的思考路線等比較好下手,紀錄遍佈能太複雜,其實沒剪進來的都好看。
Q3:分享心得,想問1000多小時,在拍攝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困難?
A3:沒有困難,這些小朋友的媽媽都很勇敢,剪的時候要注意播放時候會不會造成人身攻擊或是其他可以避免的誤會等。提及翻桌子推老師那一段。
Q4:請問自閉症的朋友會喜歡跟人們交流嗎?
A4:提及自閉症這個名詞不是很好,需要理解、同理心瞭解這個疾病或是症狀,如果改成當時發現的醫生肯納症會更好,而且自閉症不一定有情緒障礙。導演提到這幾位朋友中有一位對三國演義很有興趣,搭火車的過程中就跑來找他一路聊,到目的地之後又去寫生,回程上火車又來找導演聊三國演義,想要換其他話題都不行。
Q5:孩子透過創意來發洩情緒,這樣的過程每一次都順利?其中一位畫作每次都出現眼睛跟嘴巴,有特殊的意思嗎?
A5:孩子對於創作這件事動手就畫出來了,沒有打草稿,沒有規劃,也無法重複。有關這位不斷的出現眼睛跟嘴巴的物件,因為他無法畫出具相的部分,所以只有出現眼睛跟嘴巴。其實這些孩子在確診之後就開始早療、矯正等課程一路到大。亞斯伯格醫生形容亞斯伯格症的情況為「低能奇才」。 提及研究推測牛頓跟愛因斯坦可能都是高功能自閉症,怎會在蘋果樹下想出萬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