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初有一場吳寶春先生的成功之母講座因為剛好有其他活動所以不能參加。而這場兩位主講人都很吸引人,早早就報名。那時候看到場地還是在台大博雅館,下班趕過去才發現沒有人,看了一旁張貼的海報發現換場地到師大綜202。快步離開台大轉戰師大。趕阿趕的。終於在開始之前進場,當然因此座位就沒有很理想。
因為場地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所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系統的師範大學吳副校長致詞。
主持人把今天的主持棒交給師大美術系系主任。主持人邀請張毅先生來跟大家分享琉璃工房創立的一些事項。為了要讓現場比較年輕的學子瞭解他真的是導演,還找了一些照片資料以及電影片段讓大家瞭解。
細說從頭,說明為何十年電影讓他放下以及重新開始的過程。因為就在他擔任導演的這十年他對於生命的不安,對於這個行業的不安,這些都是他想離開這個產業的重大原因。導演要去找金主,要用台語一遍又一遍的跟金主介紹解釋等,演戲拍戲的日子裡他們全心投入。
那時候的他對於生活環境有一些不一樣的感觸跟體會。提到自己在日本以及在德國遇到開車等待時候迨速會受到的懲罰跟在台灣截然不同。所以我們就都不在意。這也是民族性使然。
重要的外籍人士提到文化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所以台灣到底有沒有競爭力?不是只會去聽演唱會這樣的事項,也要能欣賞或是體會創作者對於環境以及個人的影響。
關於軟實力"Soft Power"現在的學生可以瞭解這樣的文化?價值觀念跟意識形態。
關於工藝倫理的觀察,提出材質、技法還是歷史的觀照這樣的說法。關於這樣的觀念你有怎樣的看法?
翻過許多文獻找到最早的資料是西漢中山靖王墓裡的玻璃耳杯的琉璃。這還是在創立琉璃工房將近三年花了3500萬,負載累累。挑了幾件還可以的作品到日本去展覽的時候一位日本的學者告訴張毅這件事。他才去找,原來他們只是在重複很久以前的琉璃技法。所以中國以前就有琉璃,只是失傳。
繼續在文獻裡找到有關琉璃定義,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這樣的句子出現在藥師經。
成功之母講座-如何變成傳說中的獨孤求敗
第11場—「一心.一藝 張毅、楊惠姍的琉璃創作之路」
演講場地改為: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校區綜合大樓202演藝廳(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報名傳送門👉
👉
👉https://goo.gl/yV14fS
日期: 2017年11月9日(星期四)
時間: 19:00~21:00(18:30開始入場)
主講人:「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楊惠姍